医院新闻

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 医院新闻 > 新闻中心 > 正文

陈红霞:为血液病患者生命“续航”

发布日期:2024-07-31    作者:     来源:     点击: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陈红霞在做实验。

 


陈红霞在为患者做检查。

门诊、病房、实验室,匆忙的脚步、忙碌的身影,自从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起,她并不宽厚的肩膀就多了一份责任和担当。

她是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血液科副主任陈红霞,从事白血病、骨髓增殖异常性疾病、浆细胞类疾病等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治工作。从医以来,她始终坚持把临床与科研相结合,致力于白血病领域医学难题的研究与攻关,为血液病患者生命“续航”。

A 寒窗十年学医路苦练深厚“内功”

说到血液病,很多人对它的认知还停留在电视剧《蓝色生死恋》和电影《我不是药神》的影视表达上。

但对陈红霞来说,那是个神秘而又令人恐惧的病症,是切身之痛。

“在我7岁的时候,我二婶从查出白血病到离世,只用了短短两个月的时间。”虽然那时她还年幼,但看到伤心欲绝的二叔、懵懂无措的堂弟,她感受到了至亲离去的绝望,也让她对白血病这个可怕的疾病有了概念。

将来当一名医生,用自己的所学知识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也是那时在她心里播下了种子。

为此,陈红霞更加勤奋好学,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她毫不犹豫地填报了临床医学专业。

陈红霞深知,要想当一名好医生,必须具备过硬的临床医学知识,才能实现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梦想,给无数患者带去希望。因此,在校期间,她更加刻苦学习,强化实验,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学习上。

从本科生到硕士研究生,再从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整整十年的求学生涯,陈红霞埋头做学问,认真而单纯、稳扎稳打练就了深厚的“内功”。

2016年,博士研究生毕业后,陈红霞来到了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血液科,在这条漫漫长路上,改写着血液病患者的命运。

B 专注诊疗让危重患者获得新生

此前,一名40多岁的男性患者因发热到门诊就医,经检查,血常规提示血小板下降、凝血功能异常。

“血液遍布人体全身,病情瞬间就会千变万化,像这样发热的患者但又找不到原因的就需要格外留意。”陈红霞说,这需要医生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在第一时间内为患者准确找出病因。

入院后,通过骨髓穿刺,这名患者诊断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当时一听说是白血病,患者和家属一下就慌了神。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型)是目前唯一一种不需骨髓移植,仅通过药物就可能治愈的白血病。”据陈红霞回忆,当时她安慰好患者和家属后,随即组织科室医生进行讨论,为患者制定了诊疗方案。

通过启动亚砷酸联合维甲酸化疗、诱导治疗及巩固维持治疗后,患者康复出院,至今生存。

“如果说血液病患者是一只脚已经迈出悬崖边缘的不幸者,那么我想做那个拼尽全力伸出手拉住他们的人。”陈红霞深知每一个患者的背后都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全部,因此,她对每一个患者都竭尽全力精心诊治,不敢有丝毫懈怠。面对患者对疾病的恐惧,用温和坚定的话语和通俗的语言向他们解释治疗的原理,鼓励他们坚强地战斗。

除了在医院对患者精心诊治,陈红霞还倾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利用互联网平台对患者进行全程的随访和指导。

从医多年来,陈红霞虽成功诊治了一些疑难危重病症患者,使许多濒临死亡的患者获得新生,但面对疑难罕见血液系统疾病,她深感血液病治疗仍旧任重道远。

“之前,一位60岁的女性患者因口鼻出血来到医院就医,经骨髓穿刺,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经过化疗后,仍旧全面复发,最后因严重感染去世……”陈红霞有些遗憾地说道,急性髓系白血病是常见恶性血液肿瘤,如果不经造血干细胞移植,通过目前的化疗,绝大多数病人复发率高、死亡率高。

研制出有效的靶向药物,以提升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效果,这是她一直以来的研究方向。

C 深耕科研为血液病患者生命“续航”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据陈红霞介绍,血液科的疾病类别众多,千变万化,白血病就分数十种亚型,淋巴瘤则多达二百五十余种亚型,不同的亚型治疗方案不同。

“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研制出有效的靶向药物,以提升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效果。”病人的需求时刻提醒着陈红霞在科研道路上不舍攀登,为血液病患者延长寿命。

2019年,陈红霞被派去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进行博士后交流学习,求知若渴的她深感肩上责任重大,也倍加珍惜这个机会。

“在美国学习期间,我和导师一直致力于研究肝再生磷酸酶(PRL2)在恶性及非恶性血液造血系统中的作用。”在美国的三年时间里,陈红霞不敢有丝毫放松,一头扎进实验室里,对一个个数据进行反复试验、验证,与导师探讨、推敲实验过程……常常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她才拖着疲累的身体走出实验室。

在陈红霞看来,科研大部分的工作是不被大众所知晓的,但每一次探索、试错的过程,却并非无意义。研究越多、越深入,对该病症的认识也会越多。每当实验进度停滞不前冒出想放弃的念头时,很快脑海里就会闪现出病房里那一张张渴望健康、等待希望的脸庞,陈红霞知道,她不能放弃,转头她又重新投入到实验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她的研究成果在国际期刊《Blood》发表了。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通过基因干扰及小分子抑制剂抑制PRL2表达或者功能时能够有效降低伴有FLT3-ITD基因异常的白血病模型小鼠体内肿瘤负荷,延长白血病模型小鼠的生存时间。”据陈红霞介绍,这为PRL2成为新药物靶点特异性治疗FLT3基因突变阳性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对生命的敬畏,让她有了跨越山海的勇气;在负重中拼搏,让她有了可摘星辰的力量。

2022年,陈红霞回到医院,一直致力于PRL2/KDM2B维持MLL-r急性髓系白血病干细胞功能的机制研究,希望能够尽快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

“科研更多的是与时间的竞速赛跑和科研高峰的攀爬,想要保持科研方向的先进性就需要付出百倍、千倍的努力。”回国后,陈红霞更是为了做好实验,经常在医院实验室埋头苦战,直到将标本成批处理完,得到实验数据后,才肯放心去休息。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如今的陈红霞依然每天夙兴夜寐、孜孜不倦地穿梭于门诊、病房和实验室之间,在血液病学的田野里勤恳耕耘,慎终如始,探索医学的前沿奥秘,造福血液病患者,让生命之源涌动不息。这既是她的“初心”,更是对患者最好的承诺。

记者 李成敏 /图